close

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寫有關自潛的分享文了,最近收到許多留言或當面(竟然認出我~太感動了嗚嗚)的回饋,真的很意外現在竟都還有人在讀之前的那些自潛文,同時也很開心可以幫到有需要的人。

在我寫 《自由潛水私人裝備推薦》 的時候,網路上並沒有太多關於自由潛水的文章,所以很多東西都是從國外網站參考。現在則是百家爭鳴、資訊不乏的幸福時代,想知道什麼隨便就可以查到什麼,也不缺我的分享或說明(找專業教練或潛具店通常都可以有更深入完整的資訊)

不過呢,從2017年6月至今,我也持續不斷地潛了整整兩年多,中間對於使用裝備的心得與歷程,就憑這long term的使用者經驗,再怎麼不專業、不進階,肯定也means something! 

衝著許多認識與不認識的潛友的鼓勵,我決定針對過去兩年來裝備的汰換與使用,再分享一下私人經驗,希望能幫有需要的人帶來一些指引跟參考。

 

基本裝備回顧

潛水面鏡、呼吸管、水母衣、Gopro HERO5 Black運動攝影機、塑膠長蛙、套腳蛙鞋專用之套鞋、槍袋、自潛用防寒衣、頸鉛 —— 以上九項物品是我學自潛後半年內購買的個人裝備。經過兩年的驗證,有些不再使用、有些已經汰換、有些是敗筆、有些則越用越覺得值

接下來我想將裝備分為兩類來分享,一個是必要型裝備升級的前因後果,另一個則是加減型裝備的建議;而因為每個人的需求跟學習歷程不一樣,所以每個裝備都會說明升級與淘汰等理由。

 

必要型裝備升級

1. 低容積面鏡(Low Volume Diving Mask)

所有裝備中第一個升級的就是面鏡,使用了Aqua Lung Sphera透明面鏡一年後,升級為Apollo Bio Metal 白底面鏡 PREMIUM款,並且改裝近視片,一副約新台幣六千多元。

圖片1.png

升級理由一:對我而言,Aqua Lung Sphera面鏡是耗氣且壓臉的,下個10米馬上就可以感受到其壓臉的力道,要刻意吐氣才可以平壓面鏡,它壓臉壓到每次戴它我的假睫毛都會被壓掉-_- 我的潛伴本來以為是我睫毛膠黏性的問題,直到有次她借我的用,不久後假睫毛也快被壓掉,故Aqua Lung Sphera一致獲得我們的壓臉耗氣評價。換了Apollo後,雖然假睫毛不時還是會神秘掉落,但是真的很省氣,我做平壓時每次手一放開鼻子面鏡自動就平壓了,從來不需要刻意吐氣,下到近30米也沒什麼在壓臉。

升級理由二:我剛開始自潛時有嚴重的暈浪症(下了半年多才證實,開始找方法排解這問題),看國外網站研究面鏡的時候看到有人探討面鏡對視覺的影響可能帶來的不適,比如黑色裙邊比透明裙邊的面鏡更容易讓視線集中但也容易造成幽閉感、透明裙邊的面鏡光線容易進入故在淺水處也容易造成暈眩、面鏡的弧度同樣也可能造成暈眩感等。Aqua Lung Sphera面鏡的鏡面是弧狀,一個朋友跟我借戴才下幾潛就頭暈了,但他過去從沒出現過暈眩的問題,當時就自己推斷會暈浪一部份說不定跟面鏡有關。換了Apollo後還是會暈,但是狀況有改善很多,而隨著下潛經驗不斷累積,現在幾乎再大的浪我都不會暈了XD  無法實斷出是否因為換面鏡而讓我不暈浪。

升級理由三:Aqua Lung Sphera面鏡是塑膠鏡片,Apollo是玻璃鏡片,可以改裝為近視片。我戴硬式隱形眼鏡,戴它們下深度我覺風險有點高,因此潛水時都會拿下來,當瞎子很麻煩、沒安全感又可能造成危險,所以有近視片功能是我重視的。

 

2. 軟管呼吸管(Foldable Snorkel)

接著汰換的是呼吸管,還換了兩次!本來是用迪卡農超便宜的新台幣299元硬管呼吸管,後來不斷地被各潛友嫌棄,加上想要降低水阻這理由,就換成Problue的正浮力可折疊呼吸管,在蝦皮上買的一支新台幣600元。在墨寶訓練的時候,我教練要求要拿掉呼吸管下潛,剛開始這樣我不太習慣,脫脫戴戴的還真的掉到海上好幾次,好在是正浮力,都幸運地給我亂摸回來。

後來Problue這根在今年6月二訪蘭嶼時被我冷到咬斷咬嘴了,經朋友推薦,買了一支新台幣300元雜牌可折疊負浮力呼吸管,很笨重但也物超所值,而且似乎很耐咬!兩支呼吸管除了正負浮力之差,還有頂上的醒目標誌,之前選Problue那根也是為了最上面橘橘的標誌,因為在大海上放眼望去比較容易被認出與鎖定位置,但是又被潛友嫌棄說拍照很難看,最後在安全與美照之間(不拿掉呼吸管的狀況下),我選擇放棄對那標誌的堅持了。

圖片2.JPG

 

3.  配重帶與鉛塊(Weight Belt & Wights)

一開始自潛時可能因為暈浪與不適應海壓的關係,配重帶令我深感痛苦,因此我當時使用頸鉛(新台幣1700元)並覺得效果良好。

隨著暈浪症狀的改善和對自潛認識的加深,我發現彈性調整配重是一件很重要也很必要事,在不同的狀況下我會需要不同的重量幫助我達到不同目的。針對這點,頸鉛的限制變浮現出來而且脖子好酸XD 我對頸鉛的熱愛持續半年後就投向配重帶的懷抱了。

買了不是很好用覺得很硬梆梆的VDive白色配重帶(約新台幣1300元),跟雜牌環保鉛塊三顆(新台幣159元/顆),一塊1kg重

圖片3.png

鉛塊的部分後來發現應該要買到四塊,因為穿5mm防寒衣時我就需要4公斤,跟別人借時都會要借兩塊。雖然沒有人說三塊鉛塊一樣、一塊鉛塊不一樣,這樣的配重狀況對平衡有影響,但我就是想要均衡對稱,要借東西又不一定借的到的感覺很麻煩。然後0.5公斤的鉛塊應該要買一塊,比如我穿3mm防寒衣時若中性浮力要設在10米,2.5公斤才會剛剛好,3公斤會跑到7米,2公斤又會跑到14米-_-

配重帶的話強烈建議買黑色,當初挑白色是想說我的防寒衣是黑的,在緊急狀況要扯掉配重帶時,白白的會比較醒目。但後來發現白色的拍照真的很礙眼,尤其是穿半身防寒衣或是比基尼時,繫上白色配重帶會很像日本相撲,甚至像穿尿布凹嗚嗚,是為敗筆。

對了,在潛水區(比如5米內)還有一個可以升級的裝備,就是你我的肺。跟潛伴玩拍照玩著玩著,發現想要光線充足拍出清晰作品就要在3-5米內的水域裡(只用GoPro或TG5這種),可是這段區間的浮力超大,在不想要戴配重又想穩定擺姿勢的狀況下,FRC是非常好用的招,使用這裝備免費且彈性比配重更好。(警告:請先妥善升級完肺再使用FRC,初學者的肺不勘用易壞

 

4. 自潛專用防寒衣(Freediving Wetsuit)

這是一段辛酸的歷程。

一開始經由潛伴的介紹向皇家訂做一套3mm的兩截式自潛用防寒衣(訂做價新台幣4500元),剛開始穿不太會使用技巧很緊崩,但幾次下來後發現它根本不合身,做得太鬆了!一件不貼皮膚的防寒衣能夠保暖嗎?潛伴也遇到一樣的問題,像皇家反應結果店家說他們是專業的幾十年了,這樣做沒有錯,沒有人會穿那麼合身的防寒衣。搞的好像我們是奧客一樣,讓我們很不舒服,然後請他們幫忙在頭套耳朵的地方幫忙戳洞,位置也戳到後腦勺,最後還要拿碎布把那莫名的洞蓋住,整個被弄得很心累很無奈。

後來決定訂做Bestdive的防寒衣,為了避免令我痛苦的穿脫,又要耐磨,訂做的潛水店家建議我做5mm兩面布面的(訂做價新台幣12,200元),並告訴我說5mm保暖效果一樣也很好。唉。

這件5mm雙布面Bestdive防寒衣是我自潛以來最大的投資敗筆,又難穿、又不保暖、又亂鱉亂鬆一把的,看到它我就發寒跟頭痛唉。唯一想到的辦法是拿重物看能不能把它壓成3mm,看以後拿來夏天穿是否堪用唉。

我在家裡試穿灰色那面的時候,我弟狂笑了快半小,覺得我灰灰一隻很像生化人或外星人,臉也因為頭套很緊的關係鼓起來嘟著嘴講話,竟說看我這麼可憐(有病的人的意思),之前欠他的錢就不用還了,權當他請的。我到底是看起來有多怪啊-_-個人很滿意這個灰。

所以,前面抱怨了一堆皇家的不是,最終深得我心且堪用的還是皇家的防寒衣,一樣大推其高CP給初學者。(前提:我身材瘦小,完全無法買到現成合身的防寒衣,只能夠訂做,又無預算砸大錢)

至今穿脫防寒衣與保暖問題依然讓我痛苦著,期待未來有奇蹟商品降臨。(建議參考後續經驗分享: ∝FifiDiving∝ 自由潛水三年換了3套防寒衣 | 各牌經驗甘苦談

 

5. 具自潛模式之電腦錶(Dive Computer with Freedive Mode)

燈燈燈!終於在自潛了整整兩年後,出手屬於自己的電腦錶,Suunto D4i Novo 玫瑰金(2019年DRT EXPO價新台幣15,725元)

有鑑於電腦錶價格昂貴,過去兩年來我都是跟我的教練或好心潛友借錶,不然就是靠導繩上面的標示判斷深度。一直到今年五月在墨寶深度訓練終於下了近30米的深度,才正式決定自己值得買一支電腦錶,恰逢六月潛水展,就帶了這支自潛與水費兩用款。我只自潛,不會水肺,選D4i而不選新台幣一萬元左右的D4f是衝著它的外型。都買了這麼貴的錶,我想要在正常世界也可以不突兀地配戴感覺比較划算,玫瑰金的質感我覺OK,就決定貼那五千元買D4i。事實證明真的很好搭,無論穿什麼我都覺得粗曠的電腦錶會自動被玫瑰金平衡,營造出健康運動風又不失職場正式感的強烈風格(亂鄒一把)。

至於選Suunto而不選其他更為便宜的新牌,是出於評價考量。畢竟那些錶太新了,還沒有經過時間口碑的驗證,就決定保守一點買老牌錶比較省心。唯一一個對Suunto比較遺憾的是,沒有震動提醒功能,在強流的狀況下儘管我的手就放在鼻子上,也仍發生過耳朵miss掉提醒嗶聲。然後螢幕介面我也覺得不是很OK,判讀不易。Anyway, 它是我的戰友了,戴它上班、戴它到世界各地到處刷,用個夠本應該沒問題。

 

6. 碳纖維長蛙(Carbon Fiber Long Fins)

在我所有的自潛裝備中,最值回票價與最棒的投資就是我的Seac Sub Motus塑膠蛙(新台幣4,400元)。這雙我踢了快兩年,帶它去過帛琉、蘭嶼、綠島、馬爾地夫、墨寶、塞班島等地到處踢,實用性極高完全不怕它踢壞摔壞,腳套更是神舒服。現在這雙好像還掉價了,前陣子無意看到全新只賣新台幣兩千多左右的樣子,真誠大推特推還不想砸大錢的初學者,這就是越用越值最好的例子。

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也開始在觀察適合自己的碳蛙,目的是要提升下深度時上升過程的效率,幫助自己省時省力

目前我試過V3、Mantra 、Edge、Lazyfish、HuayuCarbon五雙碳蛙,前三雙有試到下潛,後兩雙只有試平潛就不談了。因為都是機緣巧合跟朋友或好心潛友借踢到,所以不是同一次在同樣深度與海況條件下試

Mantra Soft加長版 最大深度費時33s (22.9m) | 上升費時29s
來回總時間: 01'02

Edge Soft最大深度費時31s (23.3m) | 上升費時32s
來回總時間: 01'03

V3 Soft最大深度費時31s (23.5m) | 上升費時32s
來回總時間: 01'03

我的塑膠蛙 最大深度費時32s (27.6m) | 上升費時32s
來回總時間: 01'04
 

踢完後看數據發現,好像都沒什麼差-_- 我教練跟我說要試大深度才會明顯感受到天(碳蛙)與地(塑膠蛙)的差別,畢竟現在還無法下到大深度加上還要有適合的鞋去試,升級長蛙的算盤就先暫停,繼續觀察打聽。

但是根據上方的試踢,還是可以稍微分享下個人經驗:

個子不高的關係,過長的蛙鞋覺得不討喜如Mantra,踢起來有比我塑膠蛙輕鬆但沒有其他感觸;V3的踢感極為輕盈如得輕功,但軟到我覺得異常不踏實,沒有腳踏實地的安全感,我踢的節奏也相當快速混亂;Edge竟比我塑膠蛙還硬,踢起來比較吃力,但是動力十足,極度踏實。讓我疑惑的是,V3和Edge兩個踢感大反差的蛙鞋,竟測出幾乎一樣的數據,不確定是否為深度不足以讓差別顯性,還是有其他可以解釋的理由。

另外,塑膠蛙的數據晚了測得三雙碳蛙後約一個月,特意挑時間或是深度數據相近的來比較,想說明即使是塑膠蛙,技巧升級和熟練度升級,不會耽誤你進步也不會讓你潛得比較不好,至少在這樣的深度內我一個瘦弱的小女子可以踢到,你也可以!真的很感謝幾位教練級的朋友,他們都有碳蛙但也常踢塑膠蛙,讓我眼見為憑、親身震撼,最該升級的,是人啊!

以上是我的個人心得,實際上有什麼風險或相關安全考量,還是建議諮詢專業教練。

 

加減型裝備建議

上面必要型裝備是我個人覺得沒有的話就無法好好從事自潛活動,也就是說最起碼要具備,才能構成最小障礙/困難的(進階)自潛活動

這些裝備之所以會升級或是購入,就是因為開始進行了進階自潛活動,同時也是視我個人實際需求狀況而採取的行動。

不然的話,世界上是有很多神人可以啥都沒有拿根茅就下海進行漁獵的。(歡迎參考:∝自由潛水打魚∝ 漁獵裝備推薦與經驗分享-魚叉&魚槍篇

 

接下來分享的加減型裝備是,即便沒有也不影響自潛活動的進行,對自潛不會造成任何的障礙。

但是若具備的話,則會提高安全性、改善潛水條件等等,所以加進來分享。不過對我來說,下面的每一項都是必要型裝備,沒有一個可以省掉哦!

 

1. 安全繩(Lanyard)

太重要了,回想當年懵懂無知默默埋怨為啥我的AIDA教練規定上課一定要帶才能下潛,還塞了一條請我務必買,後來的種種經歷驗證了教練的憂慮,讓我感激涕零。

它的用途就是把人跟下潛的導繩扣住,讓人不會在茫茫內太空中迷失或被強流帶走

我用的是Freediving Planet的紅色安全繩(約新台幣1500元),剛開始用沒什麼問題,但後來發現它沒有重量太輕了,在速度較快的攀繩訓練時很擋手,都要事先拉著,方便下潛時它是在我雙手攀繩的路徑之後。

幾次有試用了Molchanov的安全繩,重量夠用起來很順手,而且因為有重量的關係,下潛時會有一種被它牽著鼻子走往下帶的感覺,這個感受很加分~不過一條好像新台幣3000元價格不斐的樣子(網上查的,不是我親身買的報價)

我自己會比較想用Molchanov的安全繩,但已經有一條也是堪用的而且沒啥大影響,就沒有要汰換。

 

2. 浮球、導繩與D扣(Buoy, Guide Rope & D Rings)

也是太重要了!跟潛伴一起合買了雜牌可隨時充氣洩氣摺疊收納浮球(約新台幣2200元),非常便於潛旅時塞到行李箱攜帶使用,增加在海上的安全性,如醒目提示船隻也提供了休息、緊急狀況的平台,還可以把瓶裝水拖鞋水攝器材拍照道具車鑰匙等五四三通通丟入,可謂海上移動倉庫,那顆浮球從沒令我們失望過。(可參考:《【∝ 2018蘭嶼自潛不求人∝】獨立覓潛點&下海自由潛水之旅》)

前陣子前往塞班島,出於不得已的原因沒有隨行浮球,在當地千辛萬苦地殺遍各家潛店、潛具店、輪胎店、雜貨店跟超市才拼湊出完整的浮球設備。

黃色這顆是我買的第二顆浮球,並非隨時可充氣洩氣,裡面是氣胎,要使用充氣設備才能灌氣。雖然攜帶麻煩.但這顆的好處就是氣量飽滿,跟之前那顆比起來,在海上超穩的也絕不會出現漏氣軟掉的狀況

為了搞出這顆浮球,先後買了黃色外皮、30米尼龍繩、20米軟繩、氣胎、D扣兩個,大概花費約新台幣4000元左右哭哭。現在幸福的市面上也是百家浮球爭鳴,我覺得購買時若能把前面說的那些哩哩摳摳都包含進去,價格也合理就可以買,省心。

 

3. 潛水手套(Dive Gloves)

初學自潛時,當時的教練說不能戴手套,理由是會影響平壓觸感。課程結束後去船潛,在攀繩下潛的過程中,被水錫螫個半死,每潛都硬ㄍㄧㄥ著痛繼續hold氣往下,對於每次要下潛前也造成極大的內心壓力。

後來發現戴手套其實對平壓並不會有任何影響時,真的很想跪下謝天!手套之於我的重要程度遠遠超過我的想像,只要沒有戴上手套,我就會覺得渾身猶如裸潛,極度沒有安全感。手套可以保暖、防止意外被珊瑚螫傷或是銳利的礁岩刮傷,更重要的是某些時候只穿比基尼下潛,卻因為海流突然來了一群水母時,有被手套保護的雙手還可以扮演重要的"撥開水母"的角色

陸續買了兩雙迪卡農的2mm SUBEA潛水/浮潛手套(349元),理由是有出到2XS的尺寸,我的手很小,很難買到合手的手套;缺點是它容易破,所以才買第二雙

在馬爾地夫旅遊時被潛友推薦可以買3M的止滑耐磨手套,一試戴就愛上了,好輕盈便利的穿脫與觸感,亂試攀船上的金屬桿更是被它的超強摩擦力給驚豔,一雙不到新台幣100元實在是神物。(建議參考後續經驗分享:∝FifiDiving∝ 實用推薦:垃圾般的日用品是自由潛水的神物

但後來我要去菲律賓前來不及購買3M手套,在當地的超市亂買一雙約新台幣20元的防滑手套,一樣方便好用,只是摩擦力效果沒那麼好就是了。

總之對手套的結論就是:冬天還是要戴正常潛水手套以求保暖效果、夏天戴的只要能把手包起來又好用什麼阿貓阿狗的手套通通都行

 

4. 潛水刀(Dive Knife)

野海Fun dive必備。遇到緊急狀況例如突然巧遇大海猛獸或是被漁網之類的東西勾住,潛水刀可以幫助保住小命。

在野性的大海,這是重要的防身武器。在國外去一些荒野地方探潛點時,下車之後拿著也可用於陸上防身,實際體驗過幾次,有個防身的東西真的可以大幅增加安全感。

購入Omer潛水刀(約新台幣900元),這是一把極為善良的刀,至今沒有傷害過任何有機物或無機物。虔誠希望這輩子都不會用到它。

因為沒什麼使用上的經驗,目前覺只要方便配戴、水中方便緊急時拆卸亮刀、割東西效率好,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截至目前為止的裝備升級&汰換分享~僅供參考哦,希望大家可以都買到越用越值得裝備,也避免敗筆投資!

現在仍然在摸索前進的路上,可能一兩年後又有新的歷程想法,到時候再看有沒有時間分享~

祝大家潛水愉快,裝備乖乖♥

arrow
arrow

    FiFi 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