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自由潛水快要一年,最早認識這項運動是在2016年12月的巴拉望,之後一直默默把學會自潛的心願放心底,2017年3月離開工作兩年多的雜誌社後,便開始自己進行學前特訓!

當時無知的我抱有的概念認知是,自由潛水不能呼吸,所以要有很強的肺活量,才可以在水裡面撐得比較久,因此一定非要強化心肺耐力不可~

就是很單純什麼都不懂看到這層表面,在沒有上班的歡樂日子裡,三天兩頭跑健身房操自己,常常上完一些戰鬥有氧這種高強度的心肺耐力課,後面又接著跑步機大跑特跑,強度8-9,坡度會上上下下,跑個10公里,大爆汗,想盡辦法調呼吸,讓自己可以跟上這樣的強度,一段時日後體能跟心肺耐力真的有明顯增長~

判斷依據是越來越不容易累、喘的程度也越來越小。(當時應該是我一生中體能的巔峰XD)

圖片5  

自我感覺良好差不多後,開始來survey要去哪裡學~

出國首先不考慮,覺得有關生命安全的東西,還是要用能使用精準的語言溝通我比較安心,看了一票台北的潛店,不是沒教自潛就是要在室內泳池上課,了不起就是到龍洞來個一兩次海訓,看了就令人心情低落。

 

我本來就不是為了自潛而去學自潛,我喜歡的是大海,想要成為大海的一部分、想要擁有在海中能照自己自由意志行動自如的能力,只不過是剛好很幸運看到巴拉望的船夫使用這種方式下海,讓我知道原來我的小小夢想是可以被實現的~

自由潛水對我而言只是一種方法,一種讓我可以更接近海洋、更能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志在海底下行動的方法,之於我既不是運動,更不是休閒興趣。

只在海面上無法滿足我,我就是想要深入其中!我也沒辦法解釋,往下望去,那種分分秒秒都被吸引著想要下去的感受。

如果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的話,我可能就不會踏入自潛圈了,但現階段我只知道自潛這個方法,也因為上面這層動機,要學我一定要在海中,完全不能讓步!

最後看到台灣南部比較多機會是直接在海中學習,不會傻傻的關在泳池裡,再看了看天氣,就訂下6月5日的車票,連回程都沒買,想說有說少機會潛就盡量潛多少這樣,殺去墾丁。

 

Day 1】06/05 (一)

交通日,想讓自己可以好好休息和熟悉環境。下午才啟程,高鐵台北站搭到左營站,轉墾丁快線,再請潛店出車從恆春載到後壁湖。一路顛顛簸簸,還好我當時有的是時間,也沒壓回程,不急著先上課。

也因為是平日,這期自潛課程只有我一個人~~~撒花

超開心,一個個人特訓班的概念(回台北後才領受什麼叫沒潛伴沒教練的自潛孤兒中的孤兒XD)

當天有為自潛做的準備就是用鼻子吹氣球還有和教練群交流

這兩件事幫助蠻大的,用鼻子吹汽球是用一邊的鼻孔來吹,教練要訓練我肚子吹氣的力量,如果可以把汽球吹起來,那把鼻子捏住時自然也可以把耳膜鼓起來

把耳膜鼓起來的目的是要做耳壓平衡(Equalization),人在水中最迫切面臨也最需要克服的一大課題是水壓,游泳池那種1.5米深的地方我耳朵都會痛了,更何況SSI LV1的基本深度標準是10米,不會耳壓平衡根本不能下去。

圖片4  

當天晚上就是一直狂用鼻孔吹汽球,後來捏鼻子耳膜都很輕鬆就能鼓起來。

不過這方法有個bug,就是新的橡皮會很緊吹不起來,要先用口吹方式把橡皮彈性弄好一點再來練。

我就住在潛店的住宿房間,所以晚上還可以和潛店其他教練交流,什麼有的沒的問題都亂問一通,他們都很Nice的分享心得、經驗,還有糾正一些錯誤觀念;例如,因為正在練吹汽球讓我突發奇想,問說下潛身上可不可以帶一顆汽球,這樣隨時可以吸一下,延長自潛時間。

現場一位教練反應激動馬上說不行!用自潛方式下海,如果在海底吸了外來的空氣,原本自潛的肺就會變成水肺的肺,這時就是水肺潛水員了,一切規則都要照水肺來,包含不能馬上浮上水面

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跟不知從何而來的認知,都在閒聊的過程中逐一被破解,這也讓我了解到在學習自潛之前,建立正確的觀念和知識有200%的必要性,「無知」除了會招來根本就不必要的風險,更無法發揮到應有的技巧水準與表現。

才南下第一天,課都還沒開始,就已經滿滿一籮筐收穫了。

 

Day 2】06/06 (二)

08:00-12:00 學科時間

教練先幫我在手機安裝SSI的APP,所有Level 1的教材都可以從中取得,所以沒有列印紙本講義,上課時,就是看電視螢幕上的簡報投影,之後海訓回來也都是在這裡播放水中的影片跟教練開會檢討,一整個高科技。

學科主要就是上一些壓力原理、波以爾定律、人體構造、哺乳動物潛水反射(Mammalian Diving Reflex)、呼吸方法、潛水專有名詞、潛水裝備和SSI的歷史等。

國中有畢業的人基本上都聽得懂,而且還蠻好玩的,不會枯燥無趣,還會實務練習大呼吸還有測靜態閉氣,中午吃個飯消化下後,下午就準備上術科~

 

15:00-18:00 術科一訓

出發前要養成好習慣先清點裝備,確保所有的東西都有帶到,我自己現有的裝備只有面鏡和呼吸管,防寒衣、配重、腰帶、長蛙還有保護腳不要被磨傷的普通襪子都是跟潛店租借。

教練則準備浮球、底鉛、水和Gopro,全部點過一輪就上車,大概五分鐘的車程就會到出水口。

 

術科學習重點一

走入水中第一件學的事是找個有凹槽的岩石放夾腳拖,還有找個有掩護的地方穿蛙鞋,因為有浪會襲來,穿脫的過程中很可能重心不穩一個浪打來人倒下去撞到礁岩,或是導致蛙鞋被沖走。

蛙鞋穿好、面鏡戴上、呼吸管咬好,接下來就要慢慢順著狹窄的水道游入海中。

術科學習重點二

游入海中後,我發現控制蛙鞋不是件簡單的事,踢起來又重又硬,只能趴在水面上,立也不是、游也不是,教練馬上過來指導,告訴我要怎麼踢蹼,要怎麼讓身體可以直立在水中,還有保持平衡。

教練給我一段時間在淺水處先練習踢蛙和直立,讓我適應在大海運用這些裝備跟技巧,也語重心長跟我說,要先學會自保,才能繼續學自潛

圖片6  

術科學習重點三

一陣子後,教練看我可以比較自在地在水面上行動,就開始進行下一階段,練躬身下潛(Duck Dive)。

根據SSI的教學,平趴水面,下潛前雙臂手垂直往下,腰部用力往下屁股往上抬,身體就可以沒入水中。

(小補充:今年初開始跟一位AIDA教練學習,發現原來這個姿勢相當費力耗氧,就不用了;但跟我一樣SSI轉AIDA系統的潛伴覺得還是這個方法好用,每個人狀況不一樣,自己省氧好使就好)

圖片7  

剛開始練躬身怎麼樣都下不去,到最後還一直狂翻跟斗,就像一個很可憐又很笨的鴨子在那邊XD

教練很有耐心,不斷跟我說應該要怎麼調整力道跟動作,想辦法要讓我可以順利下去。

圖片8  

術科學習重點四

又是一陣子後,我抓到訣竅了(雖然不太穩定),總算是順利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讓全身沒入水中,進行動態平潛。

成功下去在水底下暢遊的那一刻我心裡小鹿亂撞的,我竟然在水底下面悠游欸

想當初在巴拉望跟我朋友胡亂試,耳壓平衡也不會,就忍著痛硬是想辦法亂踢徒手下潛。原來,正確學會一個有效的技巧,讓一切都可以變得這麼輕鬆愉快又安全

這裡只有三公尺左右,昨天用鼻孔吹氣球顯然不是白練,用肚子力量鼓耳膜的閥式平壓(Valsalva Maneuver)沒問題。

圖片9  

術科學習重點五

教練看我對於處在水中是放鬆自在的,也算是勉強具備基本下潛跟平潛能力了,就轉移陣地,把浮球帶到10公尺深的地方,開始讓我練攀繩下潛。

下潛前先平趴水面,準備呼吸、放鬆身體,然後吸最後三口氣(大呼吸三次的意思),拿掉呼吸管,捏鼻平壓一次,再進行躬身下潛,攀繩慢慢往下

關於最後三口氣,我回台北後來有跟過某SSI潛店的海訓團練,那裡的教練一直表示吸三次太多了是超呼吸(Hyperventilation),現在AIDA的教練則是要我吸一次就該下去。

到底該吸幾口可能還是看個人狀況,比如我在前一晚只有睡三四小時或是宿醉這種不好的狀態,就會偷超呼吸(危險動作千萬勿仿效,謝謝!),我自己會進行比較多次的大呼吸,之所以敢這樣做,也是因為我對超呼吸的定義抱有疑慮,不確定吸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是所謂的超呼吸。學科時,教練有在一旁監護讓我試試瘋狂急促呼吸,親自體驗超呼吸帶來的眼黑暈眩,而我在實務上進行多次深度呼吸時,感覺都很正常,沒有出現過度換氣的症狀,反正就把它變成一個屬於自己身體可以接受的調息模式,潛了快一年(進行5-17公尺深度的潛水練習達30次以上)暫時沒遇到什麼問題。

而在正常情況下,我大概也都是只吸個一次到兩次,吸幾口氣對於下潛時間我覺得並沒有太大影響。

圖片10  

做完一連串的準備動作後,開始攀繩下潛。大概攀到五公尺就下不去了,無法耳壓平衡,已經用肚子使盡力氣在吹了。

圖片11

試了幾次都無法再下深,教練叫我改成正下,也就是頭上腳下,正常來說都是要頭下腳上,正下攀繩下潛實際上相當費力。

圖片12

想不到正下效果顯著,竟然蠻輕鬆地人就到底了!!

當下內心又是一陣小鹿亂撞:我人在10公尺的海底欸!我跟巴拉望的船夫一樣欸♥ 怎麼有這種美好的事情~~~ (巴拉望船夫超厲害,我還早一百年,當下太激動了XD)

圖片13  

後面又再多正下了幾次,都很順!但換成倒下還是不行,教練看我已經練了快三小時,今天第一天海訓也有實質進展,就叫我收工回去休息。

下水的時間真的過好快,我根本都沒意識到已經過了這麼久,如果教練沒喊收工我就會繼續狂練下去~

我完全不會感到疲憊,不知道是因為實現夢想太亢奮還是健身房特訓奏效XD

圖片14  

回到潛店洗完澡後,打鐵趁熱,教練立刻電腦連線大螢幕,播放今日拍攝所有影片,針對每一個動作一個一個再講解,哪裡不好要改進等,讓我可以更明確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明天再來試試!

晚上就和教練以及潛店的教練群去吃飯,從頭到尾都在大聊特聊今天訓練的狀況,還有潛水界的種種常識趣聞,我聽得超入迷的,真的覺得感謝自己當初鐵了心只願意在海裡學自潛,一個衝動南下,直接住個幾天在潛店,盡情縱身於潛水世界。

(回台北後很痛苦,幾間有教授SSI自潛的潛店都不給跟團練,除非報名LV2課程成為他們的學員,應該是安全考量的因素,但這點真的很值得探討:拿到SSI(或其他系統)所頒發的證照,持照者的能力卻不受到信任?總之回來後真的是沒有教練也沒有潛伴的自潛孤兒中的孤兒> <)

 

Day 3】06/07 (三)

11:00-12:30 術科二訓

術科學習重點六

昨天是教練對我一對一指導,今天來了一位考過照的學長一起練習。教練帶我們進行橫膈膜拉筋訓練以及閉氣訓練。

配合我的程度,學長手機的Apnea Table App設定僅3分鐘,這種程式對於二氧化碳耐受度訓練(CO2 Tolerance Training)相當有用,練二氧化碳耐受度的目的是學習抑制呼吸渴望,延長水下時間;和增加肺活量相比,能忍受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更為重要(這我自己說的XD),習慣橫膈膜的抽動、學會放鬆、降低身體的耗氧量,水下時間的延長真的會相當顯著!之前健身房那一切都是學習前的誤解,果然要再講一遍正確的知識和技巧相當重要。

六次的靜態閉氣中,我最佳狀態為2分30秒,學長整個很厲害,每個3分鐘結束後都臉不紅氣不喘,教練當然更不用說,而我則是次次快身亡的狂喘氣。

教練表示,閉氣3分鐘到4分鐘其實是基本,有稍微經過訓練都要達到,真正開始有困難的是突破4分鐘。聽到這點讓我有點灰心,連基本閉氣時間的能力都沒有(健身房跑心酸的XD),但這也造就了日後我對靜閉訓練的執著,回台北不久後就練到3分30秒,目前最佳紀錄則是4分32秒~

後面教練還補充,陸上的訓練都是最痛苦的,進入水中一切就輕鬆了。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捱過陸上,水下能承受的自然更多,表現也就會越好,這句話在後來的Apnea Table訓練一直帶給我很大的信心與鼓勵。

練習靜閉真的蠻花時間的,不知不覺時候已不早,清點完裝備後就出發。

 

今天用正下打頭陣,一樣輕鬆無負擔,暢通無阻到10公尺深的底部。

圖片15

再來就練倒下,跟昨天比完全沒有好轉,卡在中間下不去(哭)。

圖片17

旁邊有好多閃閃發光的小魚,我卻無暇感受與牠們同游的快樂,跟平壓苦力奮鬥著。

圖片16  

後來教練看不下去了,叫我先去Fun Dive,玩一玩放鬆一下,順便練練躬身。

練了幾次,躬身有越來越順;順的意思是指幾乎每次都可以成功下潛,昨天狀態相當不穩定,並非每次躬身身體都能沒入水中。

然後,既然都沒入水中了,當然往下潛啊!就這樣,莫名就潛下去大概七公尺左右的地方。判斷的依據是水溫,約到七公尺深會突然感到一陣寒冷,我感覺到那股寒勁了XD

圖片18

教練覺得這下我該心滿意足,好說歹說拖著我先回潛店吃飯休息,下午再來第二回合。

 

16:00-17:30 術科三訓

繼續上午下潛到七公尺的進度,下午乖乖回到浮球旁邊,慢慢練攀繩下潛。果然有些長進,離底部大概差一兩公尺而已。

圖片19

就一直反覆練習、告訴教練每次下去的狀況、反覆狂下,最後我成功抵達10公尺處了,耳壓平衡完全OK!

圖片20  

真的超謝謝教練的耐心!我都覺得一直看一個人在那邊重複做一樣的事,卡在要下不下的地方,呼吸準備時間又要拉很久(教練每次都會幫我算水上時間,沒有待個五分鐘左右休息+準備不會放我下去),應該很不耐煩,但是教練都一直敦敦地關心我的狀況,每次上來都會問我「怎麼了」,就是問我是因為什麼東西讓我下不去,真的幾乎是每一次!不斷的溝通,不斷排除問題、不斷再嘗試,果真讓我順利下到底部。

因為教練的耐心,讓我可以在再沒有心理負擔的情況下,很放心、很安心地進行下潛;能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練習,至今我仍覺得是練自潛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也要歸功於平日去沒什麼人所以獲得一對一全方位指導,沒工作萬歲XD

圖片23  

今天的練習也讓我稍微更適應超過七公尺後,大海的寒冷與黑暗。下面真的會突然暗了一個色階,給我一種不安的感覺。

這10公尺內的溫度與明暗變化,我覺得對心理造成影響蠻大的:原來真實的海底是這樣...

海訓的第三潛讓我更長進一些自潛技巧之餘,也讓我更加認識大海的真實世界。

 

Day 4】06/08 (四)

09:30-12:30 術科四

今天的海訓除了有昨天的厲害學長,也多了一位學姊,她和朋友來南部玩順便撥出兩天回來找教練潛水~

這家潛店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人情味,晚上在公共區除了和教練群可以交流,還有其他常來的潛友。記得某一晚跟兩位大叔阿伯在夜深人靜時喝酒聊天,大叔就提到覺得這裡是他第二個家,有什麼煩心事或是想要休閒一下,就會下來這裡潛潛水。聽了就覺得很暖心,也很羨慕大叔說來就來;我下去一趟的成本真的太高了,離去年殺下去已屆一年,還不曉得未來什麼時候有機會再回去。

下海前教練一樣帶我們拉筋、拉橫膈膜,進行閉氣訓練。今天我的氣比昨天加長了15秒,最佳狀態是2分45秒——這是靜態閉氣,若換成動態閉氣,簡單的粗糙算法就是砍半,所以我的水下時間理論上應該要可達約1分30秒,而這也是考試要通過的標準。

 

但是今天出師不利,同樣用正下打頭陣,卻只下到一半!

試了幾次都覺得有點吃力,教練跟我說,應該是我體力透支了,連續幾天高密度高強度的練習,也因為沒有其他學員要交替輪流,根本就是在練「下潛次數的No Limit」XD

我的精神依然奕奕,沒有感絲毫疲憊,當然要繼續練下去!幸運的是,今天學長學姊都需要教練的指導,學長在練負壓潛水(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FRC) diving),學姊則是Fun Dive性質但也想請教練看看調姿勢什麼的,所以我有比較多的休息時間。

正下雖然平壓很輕鬆,但是會花費大量的力氣和氧氣要去克服浮力和水阻,真的不適合一個體力透支的人;想了想,我就用Duck Dive下潛,倒著攀繩,到了平壓出現困難的時候,再轉過來變正下,此時因為在比較深的地方了,正下也就變得比較輕鬆一點。就這樣在水中顛來倒去,學姊看傻了想說這是現在流行的自潛方式嗎XD

這個方法挺奏效的,先用這樣的方式暖身把耳朵打開,慢慢也就可以全程倒著下去

此時又出現另一個嚴重問題,我想吐!

覺得好難受,只要一下到底,想吐的感覺就更加強烈(一年來問過無數教練與潛友,只有我在下深時有這個問題,至今無解QQ),教練說可能是天氣太熱了,幫我拉開防寒衣灌一些冷海水進去,但沒有見效,而且那個配重勒的我好痛苦,我沒辦法再忍受綁著配重骨盆很緊很酸的感覺,就拿掉配重。沒有配重自然也就要脫掉防寒衣,不然浮力太大也無法下潛。最後就一個比基尼直接泡在海水趴著休息。(建議閱讀:∝FifiDiving∝ 自由潛水三年換了3套防寒衣 | 各牌經驗甘苦談

圖片26  

針對我這種想吐的狀況,教練叫我不要一直顛來倒去,水中是無重狀態,很容易失去方向感造成頭昏,然後倒著下到底要轉正時,動作放慢,不要瞬間就轉成頭上腳下。

我後來下去都是閉上眼睛,以免視覺干擾讓我昏。

再嘗試幾次後,成功一路踢下去到底了,我覺得用踢的比用攀的還要更輕鬆,平壓越平越順,但想吐的感覺仍不時襲來。

圖片21

因為身體狀況已經不太舒服,原訂要練水下1分30秒的排程,教練就改到下午,而踢蛙下潛我莫名已經練會了(但腳踏車嚴重> <),還算是在進度上,教練就又叫我Fun Dive放鬆一下。

不知為何,Fun Dive時都會有些超乎預期的表現,很輕鬆的就踢到底了,還在底部游來游去,水中下潛時間莫名就有約1分20秒。

果然還是不能為了練習而練習,練習時很專注不會注意到周遭美麗的景色,但Fun Dive時我就會想起來我人在心心念念的大海裡~正在實現自己的夢想,游來游去四處觀賞,整個就很開心,時間一下子就過了根本不會特別注意。

圖片24   

教練還會不辭勞苦排除水上一切障礙辛苦跟著我,監看我的狀況,後來也發現好像很少有地方能享有這種自行探索的自由,這一帶的海域剛好形成一個天然的包覆區,基本上都很安全,很謝謝教練讓我當他放養的山雞,讓我離開繩索,四處亂竄。

這真的超開心的!依照自己的意志在海中行動自如的移動——我實在是超幸運,在一開始學習自潛的路上,就好多個願望一次滿足了。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我下水前一定都會跟教練溝通,告訴教練我等下想要幹嘛、可不可以,教練答應了才會做,不OK也會問教練不行的原因,這點相當重要!

然後,從什麼地方下去,就要從什麼地方上來

剛開始教練沒有特別盯我這點,直接跟著我全場跑,像牧羊犬一樣,後來教練跑累了,也覺得我該是有能力在下面游得出去也要游得回來,就鄭重告訴我這條規則。

圖片25  

上午後來主要都是不以訓練考試內容為導向的「自由」自由潛水練習,對我來說是玩樂~~~

在玩樂過程中成長的速度更快,我也首次親身體會到水下橫膈膜抽動時,只要放鬆身體,就還可以再繼續潛行!放鬆身體一切都很美好~

還有浮上水面時,教練都叫我不要踢蹼,雙手輕放大腿兩側,讓浮力自然地把人慢慢往上帶,這點對於放鬆練習極度有幫助,因為要上來時都是橫膈膜狂抽的狀態,此時更是要叮嚀自己鬆開肌肉,越放鬆反而浮上來的速度越快

我回台北跟的SSI潛店團練還有現在AIDA的教練,他們都叫我上來要踢蛙,有教練還覺得我這樣的行為很莫名,會讓人以為我BO(Black Out),

不過至今我仍習慣上升回到約8、9公尺的地方後,能不要踢就盡量不要踢,閉上眼信任大海會把我帶回水面。

(有被台北SSI潛店念過拜託好歹也看一下上方有沒有人,或用手舉高護住頭,所以我多少還是會往上偷瞄一下看哪裡比較適合浮上去XD)

圖片22  

訓練過程中也升級了配備,面鏡。自己帶來的面鏡是浮潛專用(左照),在有兩大氣壓的海底處把我家暴了> < 眼眶周圍都是紅紅的一點點,因為海壓讓我的微血管破裂,也頭痛欲裂,直接跟潛店買了自潛專用面鏡(右照),立刻改善這些不舒服。潛水要面對的生理與心理挑戰已經夠多了,能排除一個障礙是一個,多餘的困擾我通通都不要。最近也再度升級一次面鏡,是配有度數的而且氣室的容積更小、深潛時的壓迫感也更小,當時潛店買的這副我現在覺得太耗氧也太壓迫,故淘汰。

 

15:00-18:00 術科五訓+考照

術科學習重點七

上午玩得很開心,下午要來還債。換學長學姊被當放養的山雞,互為潛伴(Dive Buddy),高高興興Fun Dive去。

教練先把我帶到淺一點的地方學習海上救援動作(Rescue Procedures ),這是考試的第三個項目,我覺得沒什麼困難的,只是不知道若實際上遇到了,我是否真的有能力去救人。

然後就返回10公尺處玩真的了。

我不知道又中什麼邪,躬身下不去,都要準備考試的人了,連下潛都沒辦法是在幹嘛= = 可以看的出來短短幾天的訓練雖然有達標考照水準了但能力相當不穩定

老方法,再去旁邊亂玩一下,不要看著繩子,又馬上可以下去了XD

 

術科學習重點八

等到回到具備正常水準的狀態,開始練對著主繩下潛,然後在下面等待達水中1分10秒的時間,教練這時會下來讓我救援。

這是一段漫長可怕的等待

10公尺深的海底,很冷。而且下面有海流在流動,會撞擊著身體,再放鬆閉氣的同時,還要想辦法抵禦這些水流。光線也很暗,很冷的水流不時掃過,在下面載浮載沉,看著扭曲變形的珊瑚礁,還有讓視線不清的懸浮微粒,一切都讓人極度不安。在海底下動態潛水和原地靜止不動,這兩者天差地遠。

圖片27  

我試了各種姿勢,平趴的(教練建議的)、半跪的,還有坐著的,怎麼樣都無法緩解這些不安還有不自覺想衝回水面的渴望,每次待滿1分多左右,教練就快要下來了,我就會往上衝,不是因為呼吸渴望,而是受不了待在那裡的逃離。

教練問我為什麼只能待一分鐘,而且還是用衝的回水面,我腦袋一片空白的回答:下面好黑、好冷。

圖片28

接著,教練想到一個辦法,他借我潛水電腦錶,想說讓我在下面看著時間心底比較有譜,才不會他要下來了結果我就差那一點忍受不住地上往上衝。

殊不知戴著電腦錶剛下到底,一看竟然才過30秒!當場噴氣,一路落荒而逃回到水面。

教練馬上關切怎麼回事,在水下是嚴禁吐氣的,肺會受傷也可能導致缺氧。我馬上把手錶還給教練,覺得這輩子不想再摸這個東西,並跟教練說看著時間我心理負擔更重。

圖片29

這個噴氣事件著實帶給我負面影響,讓我覺得更無法待在那個黑漆漆又冷冰冰的地方,後面試了幾次,水中時間就一直在一分鐘左右,沒有絲毫進展。

下午5點5分,潛完在水中靜坐(好可憐,現在看好像是被遺棄在大海的人)的這一潛,教練跟我說,狀況不好,反正我明天也有時間可以繼續潛,先回去好好休息,今天就不要考了。

圖片31

我跟教練說我想要先休息一下,他說好,我們就一起坐上一個類似海上小休息站之類的平台。

儘管有著30幾度的氣溫,海水也趨近30度,但在空氣中我冷得直打顫。水下失溫速度很快,我已經潛了兩個小時左右,體溫可能散得差不多了(不知道有沒有這種說法XD),在空氣中又有傍晚的風在吹,精神狀況有點頹靡,身體也很疲憊,整個就是一種覺得自己要不行了的狀態。教練只跟我說一句身體乾了就不會冷,後面我們沒有再說話。

我看著遠方的夕陽,陷入強烈自我懷疑的沉思。

很堅持先休息一下不回去是因為,我隱約明白,現在我要面對的,是我對10公尺處海底環境的恐懼。

今天如果我不克服,明天這個恐懼就會放大,而今天我做不到,我不認為之後我還有能力可以做到。

 

我開始問自己,為什麼我人會在這裡?我不是很喜歡大海的嗎?我不是超開心終於在實現自己的夢想嗎?為什麼現在會這樣裹足不前、充滿焦慮與恐懼?

連大海這個從小我都會夢到我身在其中,如此無條件、沒有理由就瘋狂熱愛的事物,現在竟然淪落到放棄的邊緣?

還是,原來我所喜歡的,都只是事物的表面,我喜歡的只是電影中、雜誌上那些唯美的影像,甚至是迪士尼動畫小美人魚那完全是被人為創造出來、根本不存在的海?

我連自己喜歡的事物都分不清、不願意接受它真實的一面、不願意堅持,以後我這個人到底還可以做什麼?(當時也在確立自己接下來的職涯方向,算是處在摸索與重新審視自我的階段,這些想法和當時自己的狀態有很大的關係)

 

這場自我的對話,進行了約30分鐘。腦中有數千個思緒,從自我懷疑、想辦法找原因、找方法,在腦海搜尋所有可能激勵人心的例證,到恐嚇自己、柔性勸說自己、說服自己、鼓勵自己,對自己進行了各種溝通,甚至不溝通,一切的自我對話就在這30分鐘上演。

教練也陪我坐了這30分鐘,完全沒有說話,沒有問我要不要回去或要不要繼續練;我也從寒冷到感覺溫暖,海風吹過感覺很舒服,我的心情跟精神也跟著一點一點回復。

5點30幾分時,我跟教練說我要再試一次。教練說好,我們便把裝備穿上,然後開始進行準備呼吸,休息帶來最顯著的效果就是海水好像沒有剛剛那麼冷了。

一反剛剛的千思萬緒,我在準備呼吸時沒有想什麼,就只是專注在呼吸上。

踢蛙下去,到底,我趴著雙手握著鉛塊,眼睛閉上,不去想任何事,不去在意冰冷的水流,不去管我到底待了多久,只是專注感受我的閉氣狀態,橫膈膜的抽動,專注放鬆。

突然,感到一股擾動,一睜眼竟看到教練就在我旁邊,頓時喜出望外,真的是喜出望外,從沒這麼開心看到教練!

立馬把教練頂上水面,上升的過程中,開始思考下一個要做的步驟。

圖片32

想盡辦法把教練的頭拖上浮球,拍臉、吹氣、呼叫名字。

圖片33

教練接著醒過來,跟我說,妳通過了。

當下直接飆淚!邊笑邊哭抱住教練,這應該是我這輩子第一次邊哭邊笑。

哭是因為想不到自己真的做到了,突破了原以為的「極限」,笑也是因為自己用盡所有力氣實現這個夢想,也看到了自己這短短幾天內的努力與成長,全部濃縮在剛剛那2分鐘,一氣呵成順利完成所有通過條件。

這些哭笑當然還包括因為有教練不離不棄的陪伴。

我覺得指導知識與技巧等,固然是教練最重要的任務,但是這些知識或技巧任一個教練都可以來教,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可是與學生相處的方式、溝通的方式、陪伴的方式,這些都是最後真正帶給學生的影響。

一直都覺得很謝謝這位教練,同時現在回想起來,也很想問當時那30分鐘他在幹嘛XD

 

後壁湖在我心中是我永遠的潛水發跡地,我在這裡一步一步建立起在水中獨立的能力,慢慢地重新認識真正的大海,一切都讓人永生難忘。

(可以很自信說我在水中非常獨立,但要在絕對野性的海域中獨立完全是另一回事!努力向現在的教練學習中)

考到執照只不過是一個最初階的開始,面對野性的大海,尚在不斷挑戰與突破的路上,過去這些點點滴滴的經驗,都是繼續往前最強的支撐力。

圖片34

 

好像忘了講學科考試,其實沒什麼好講的,跟考駕照一樣簡單,我覺得重點是內化知識還有理解規範或禁忌的理由,讓自己可以拿捏,不要一味地遵循,也避免因為不知其所以然而貿然亂嘗試。

 

然後也補充一下,這是我個人SSI的學習與考照經驗,每個系統、每個潛店、每個教練教出來的可能會大相逕庭(莫非這就是證照不具公信力的原因?

回台北跟同樣是SSI潛店的教練去團練,其中一位對於我不會脫面鏡還有舉手護頭這件事感到差異,也無法理解為什麼我要下到底在那邊趴很久,當時一上來他馬上抓著我嚴肅問在下面趴那麼久到底在幹嘛XD

我也對其他SSI潛友的經驗感到詫異,竟然踢蛙下潛、救援分開來考,甚至閉氣這一關是在陸上考靜態閉氣!多多跟圈內人交流就會發現很多驚喜XD

 

這趟自潛的自我對話之旅,學費、住宿費、租借裝備費、裝備費(買面鏡跟水母衣)、交通費跟午餐晚餐,加一加近達新台幣三萬元,提出來供參考。目前我AIDA上課的學費,大概是這間SSI潛店學費的一半,教練把人教到好,不限上課次數。也是分享參考。

剛加入自潛圈才僅僅一年,我覺得能讓人進步最快的就是多跟圈內人交流,很多方法跟觀念真的是不分系統(我自己覺得,非專業人員說法),自潛是一件超越系統、超越潛店、超越教練的事,打開心胸,會越潛越豐富也越快樂:)

 

Love Freediving.

arrow
arrow

    FiFi 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